汉字在韩国和日本的传播简史
汉字起源于中国,流传于亚洲。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,在数千年的汉字文化历史长河中,通过汉字沟通交流,互学互鉴,构筑了深厚的东亚文化底蕴,促进了友好关系发展。
(韩国)
早在公元前 2-3 世纪,汉字传入朝鲜半岛,从中原地区的百姓为躲避战乱和劳逸移居朝鲜半岛,到随后的佛教文化和儒教文化的传播,汉字作为书面文字通过经书等文献大规模传入朝鲜半岛。根据史书,在朝鲜半岛的百济和新罗时期,民众已经熟练掌握与应用汉字,用汉字书信。新罗王朝创办了儒学教育机构,并派遣了大量遣隋、遣唐使节赴华学习。著名新罗文士崔致远在中国长期为官,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,留下了大量的汉诗及文学思想著作,对后世影响深远,促进了新罗学术和文学的发展。佛教是高丽国的国教,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。高丽王朝模仿唐朝,首次实行科举制度,并以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为考试内容,从而推动了汉字在民众间的普及。
(日本)
汉字通过从中国和朝鲜半岛传来的大量文物传入日本。五世纪初,朝鲜半岛的百济博士王仁将《论语》和《千字文》带到日本,到了七世纪初,日本圣德太子多次派出遣隋使,从中国带回了大量文物。之后,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,并实施“大化改新”,吸收唐代律令制度等,使汉字在日本知识阶层中的使用变得更加广泛。具有代表性的遣唐使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高官兼学者吉备真备。他在唐朝学习儒学、天文学、音乐、兵法等多领域知识,将大量书籍带回了日本,为日本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。另外,唐朝的鉴真和尚在历经磨难后,东渡日本传授佛教戒律,除佛教以外,也在日本的医学、建筑学、书法和雕像技术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通过日本对大陆文化的大量吸收,汉字逐渐在日本落地生根。